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日趋活跃。农村集体资产、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无序流转,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特别是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存在的管理失控、缺乏制约、暗箱操作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2019年以来,河间市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同志、沧州市委书记杨慧同志先后到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调研,对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基础
一是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市深改委9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先后出台《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规则》《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络竞价规则》《河间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河间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关于强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建设全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其中,《河间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系河北省第一个县(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明确了各部门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职责,明晰了农村产权交易“应进必进”项目范围、交易方式和程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被省供销社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二是构建交易服务体系。明确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负责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交易(合同)鉴证、资金结算、档案管理等服务,在做好农村产权交易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体系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政策宣传、生活服务、助农增收、劳务对接、扶贫造血、农资服务、农机服务、土地托管等综合服务功能,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运转更高效”的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构建三级组织体系。在市区建设含有服务大厅、档案室、洽谈室和网络竞价中心等功能齐全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其中,网络竞价中心面积500平方米,设有9个独立的竞价室,系全省第一家网络竞价中心,选派骨干担任产权交易中心经理,选拔招聘8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产权交易中心队伍,同时,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党支部,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在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设乡镇(街道)级服务站,各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副职分管,设工作人员1人;在各村(居)委会设村(居)级服务点,设信息员1人,负责本辖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收集、审核、汇总、报送,提供农村产权交易政策和业务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共建设市产权交易中心1个,乡镇(街道)级服务站20个,村(居)级服务点615个,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全覆盖。
二、创新六项机制,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内部监督机制。市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依法规范交易流程,科学划分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自查。二是社会监督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社会监督员,邀请乡(镇)村两级代表在交易过程中现场监督。三是巡察监督机制。细化应进必进项目清单,把应进必进项目作为村级巡察的必察内容,发现问题,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市纪委监委制作监督“流程图”,派专人进驻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设立监督室;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网络竞价中心与纪委廉政在线监管平台对接,项目情况和交易现场音视频实时传输监控,实现交易过程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全方位监督,确保应进必进,合法规范。四是组织考核机制。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列入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加强赋分权重,用考核指挥棒,确保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五是协调联动机制。各乡镇把农村产权交易鉴证作为各村“应进必进”项目交易入账的必要手续;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务等部门把农村产权交易鉴证做为申请政策补贴、评先评优、升级及权属变更的必要条件,促进农村产权主动进场交易。六是财政保障机制。明确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公益职能,对进场交易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免收服务费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及运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延伸服务功能,助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快速推进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培训。“两台一报”等新闻媒体持续宣传报道,各乡镇、村通过村务公开栏、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工作群、明白纸等大力宣传农村产权交易知识,让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了解农村产权交易政策和业务流程,提高农民群众进入平台公开交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召开包括乡村两级党政“一把手”、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新型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近千人的推进大会,部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邀请省产权交易中心专家对市乡村三级相关人员进行了多轮业务培训,累计培训7000余人次。二是推动平台数据对接。与河北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接,实行交易平台、信息发布、交易规则、收费标准、交易鉴证、档案管理“六统一”管理模式,规范服务标准;与河间市网上审批三级服务平台对接,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村产权交易网上服务窗口,农民群众不出村即可办理资料审核业务,提高服务效率;与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对接,同步发布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与河北供销商贸集团、京津冀农村产权交易联合快报平台对接,互联互通,扩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受众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三是推动土地产权流转。对农村闲置土地和碎片化土地进行整理打包、有偿流转,通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推动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至2020年7月,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土地流转交易鉴证20.5万亩,鉴证金额9300万元。四是推动集体产权流转。着力保障农民群众和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农民群众财产性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7月17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受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项目134项,完成86项,流转金额2046万元,其中出租项目57项,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44076元;竞包建设项目13项,为村集体节省建设资金64459.89元;招投标项目16项,为村集体节省建设和采购资金671054.94元;生物资产1项。五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坚持为农、务农、姓农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全力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为集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政策宣教、农技推广、项目推介、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抵押登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共为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网上发布交易信息5490条,其中,产权供求信息420条,涉及土地面积4.5万亩,金额2.3亿元;农用物资供求信息2350条,销售对接金额5620万元;农产品供求信息2400条,销售对接农产品1.9万吨,金额6370万元;劳务信息320条,对接用工项目49项,帮助农民解决用工岗位1970人。疫情期间,针对农民买难卖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积极组织供需对接,发布农产品及生活用品供求信息500余条,协调供应平价物资580余吨。搭建“农资对接超市”,组织165家农资供应商入驻超市,对接春耕物资1500余吨,树苗3万余棵,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的产品供应,做到了疫情春耕两不误。